长江与莱茵河历史文化比较中外学者交流活动

2019-03-20 14:47:19

( 中国对外文化交流协会 )


长江是世界第三大河,莱茵河是西欧第一大河。莱茵河流域在经济、文化方面是欧洲比较繁荣的地区,如同江南之于中国。对两者展开比较研究,可以挖掘出怎样的价值,为中外文明发展带来哪些启发?

为推动中外文化学术研究领域的国际交流与合作,由中国对外文化交流协会与复旦大学联合主办的长江与莱茵河历史文化比较研讨会于2017年10月26日在上海复旦大学开幕。本次活动由中国文化传媒集团有限公司对外文化传播中心、复旦大学中华文明国际研究中心、荷兰莱顿大学共同承办。

来自荷兰、法国、德国、美国、挪威等国的13位外国学者、17位中国学者(含2名香港学者),在为期两天的研讨会上围绕“长江与莱茵河的历史文化比较”这一主题,就“河流文化研究的历史回顾”“河流与社会文化”“河流、港口与城镇文化”“河流、交通与商业”“河流、技术与人地关系”“河流、环境以及产业文化”等议题展开了论文阐述和圆桌讨论。

开幕式上,文化部外联局局长助理兼中国对外文化交流协会副秘书长王晨和复旦大学校长助理陈志敏分别代表主办单位致辞,莱顿大学教授包乐史代表外国学者致辞。


王晨说,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同志特别提出,要尊重世界文明多样性,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以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以文明共存超越文明优越。王晨表示,长江与莱茵河这两条相隔万里的著名河流都在人类历史上留下了丰富而深刻的历史文化印迹。通过对这两条河流的历史文化进行比较研讨,将对长江和莱茵河流域的经济、文化与社会合作以及中欧文化交流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陈志敏表示,长江和莱茵河相隔万里,但通过海上丝绸之路的连接,双方已经有了几百年的交流、沟通的历史。此次中外著名学者会聚一堂,探讨长江与莱茵河历史文化比较问题,打开了新视野、推动了学术研究的发展。期待与各兄弟高校密切合作,共同推进学术、学科建设,同时也为中外文化交流作出贡献。


包乐史表示,根据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提出的“一带一路”倡议,中国大陆与中亚以及欧洲将密切联系在一起。随着“一带一路”建设的推进,人们将看到包括长江流域和莱茵河流域文明在内的不同文明的交流互鉴,此次会议很有必要。

长江与莱茵河历史文化比较中外学者交流活动是文化部“东方文化研究计划”国际学者访华项目的拓展和延伸,由2016年“东方文化研究计划”访华学者包乐史倡议举办,得到中外著名学者的赞同和响应、中国对外文化交流协会和复旦大学的全力支持,是中外各方积极合作的一次高端学术和文化交流盛会。


比较研究 长江与莱茵河流域的历史文化

与会专家认为,对长江与莱茵河流域的历史文化进行比较研究,有助于进一步认识因地理关系而形成的社会、经济、文化关系。

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李伯重长期从事长江三角洲近代早期经济史研究,最近几年特别关注荷兰的经济史研究。他认为,荷兰和长三角虽然相隔遥远,但从比较经济史的角度来看,在19世纪初期,这两个地区在陆地面积和地理位置、水利系统、人口密度、经济发展等方面都有着惊人的相似性。

出身于荷兰航海世家的莱顿大学教授包乐史是此次研讨会的发起人之一。他研究发现,16世纪早期,莱茵河和长江下游三角洲地区曾面临相似的生态危机,不过,两个河流社会都没有因此陷入困境。从16世纪下半叶起,它们各自独立发展出了不同的对策,不仅防御性地解决了积涝问题,还开始主动向水域围垦新的土地。“是哪些复杂因素造成了这些转变?两个地区在面对类似挑战时,为什么走向了不同的发展途径?这种不同又对社会经济造成了怎样的影响?”包乐史提出了一系列问题。

“在历史上,中国港口城市经历了一种不同于欧洲同类城市的发展路径。”法国国家科学研究中心主任弗朗索瓦•吉普鲁认为,上海等城市的崛起,不仅是由于它本身的地理位置,更重要的是其贸易网络的建立,以及当地政府较低的税收,这些因素都为其带来经济实力的增长。

德国马尔堡菲利普大学教授克里斯丁•克莱施米德讲述了德国工业遗产发展的一个案例——莱茵—鲁尔地区的工业文化与结构变迁。克莱施米德认为,该地区由工业园区转型发展旅游业的成功经验,对中国工业园区的转型发展具有参考价值。“四川的都江堰原来是一个水坝,后来变成景点。这一转型与德国鲁尔区类似。可以说,这是一个全球性的趋势。”


多元碰撞 多视角解析河流文化密码

与会学者针对河流的研究视角各不相同,所提交的论文主题涉猎广泛,从文化到生态,从河道监管到工业文明,令人眼界大开。

“河流不仅形成了古代文明的中心,如今也仍然是大多数人类社会的中心。河流既是水的来源,也是运输动脉。河流被用于农业灌溉和工业生产,也被用作开放的排水系统,清排人类、动物的排泄物和工业垃圾。”美国海事历史学家林肯•佩恩认为,这些河流已跳出河岸的界限,拥有了文明层面的深刻意义。

江南环太湖地区水道密布,城镇错落其间,航船往来如梭,构成了一幅水乡繁华图。关于江南河流的作用,上海师范大学教授唐力行的观察别具一格。“水道不仅承载着经济的流通,还担负着文化传播的功能。明清以来,苏州评弹艺人背包裹走码头,将苏州评弹送到江南社会的每个角落。”唐力行指出,“这造就了江南人的日常生活方式。在茶馆品茗听书既是他们的娱乐方式和获取知识的渠道,也为他们创造了交流信息的公共空间。”

“河流、港口与城镇文化”是与会学者关注的焦点之一。多位学者指出,河流、港口与城镇文化的关系十分密切。香港中文大学教授科大卫介绍了长江重要港口刘家港在明清时期的兴衰;上海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马学强解读了长江三角洲商贸活动与上海苏州河沿岸街区的演变;鹿特丹伊拉斯姆大学教授本•胡卜向大家阐释了莱茵河的经济核心区域、集群和竞争力;中山大学教授吴滔以清代镇江京口的护漕救生船户这一特殊群体为切入点,让大家对清代京口的经济关系得窥一二;德国法兰克福歌德大学教授拉尔夫•班肯介绍了1740年至1806年德国与荷兰的贸易关系;哈佛大学博士柯一诺介绍了江南水景鉴赏文化;英国华威大学、荷兰莱顿大学教授何安娜对鲜为人知的清末小镇吴城镇(现名永修县)展开专题研究。


经世致用 中外学术交流催生智慧成果

圆桌讨论环节,中欧专家学者热议两条河流的流域、港口、城镇,以及两个流域的商品、产业、技术,还探讨了两大流域当今的网络、生态、社会特征、文化冲突等众多话题,充分的交流碰撞让与会者都感到受益匪浅。

南京大学历史学院教授范金明表示,与会学者似乎都在响应宋代理学家张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学术理念,践行着史学的最高境界之一“经世致用”。“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大背景下,如果我们一直以这种心态和方法去研究历史学,对两个不同对象展开比较研究,一定会不断取得新的成绩。”范金明说。

“此次参会的都是目前世界上相关领域内最顶尖的学者,大家的相聚非常难得。”复旦大学中国历史地理研究所教授王振忠表示,“以前我们做文化历史研究大部分基于国内的材料,有限的材料会造成研究成果的偏颇。通过跨文化研究,我们可以跟国外的学者交换资料和观点。”

复旦大学教授董少新对此表示赞同,他认为,国外专家的报告为中国学者提供了参考经验,如关于“淘汰下来的工业产能怎么办”等一些工业改造的建议,都值得去深入探讨。

“跨文化研究其实是非常难的,这不仅需要交流双方具有一定学术积累,还需要良好的交流平台。这次会议就为我们提供了这样一个好的平台,希望催生更多学术成果。”中山大学历史学系主任、教授谢说。

复旦大学中华文明国际研究中心主任金光耀认为,此次会议不仅有学术意义,还为不同机构间的协同合作创造了新机会、打开了新局面。

荷兰莱顿大学教授卡地亚•安图内斯表示,希望能与中国学者进行更多交流,并愿与中方学者共同完成一篇相关领域的学术论文。

在包乐史看来,此次会议意味着去年开题的“河流比较”研究取得了重要的阶段性成功。“未来10年,我们希望建立起长江和莱茵河流域的比较系统。”包乐史说。


江南博物 感受长江流域文明传承

本次研讨会为期两天,分为研讨会和会后实地交流两个部分。10月28日至31日,来自荷兰、法国、德国、美国、挪威、英国等国的13位外国学者,在中国对外文化交流协会秘书长助理时坚东、复旦大学中华文明国际研究中心主任金光耀、中国文化传媒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外事助理兼国际部主任张小兰及中国学者李天纲、王振忠、董少新等人的陪同下,到上海、无锡、苏州、昆山进行实地交流考察。江苏省文化厅副巡视员徐循华、江苏省文化厅对外文化处负责人孙蓓、昆山市副市长李文等与中外学者进行了亲切交流。中外学者相聚江南,思想和智慧在这里汇聚、交流、碰撞。

长江三角洲流域的每座城市都有独特的发展轨迹,留下不计其数的文明成果。为给中外学者留下直观印象,此次参访着重安排了博物馆参观。


阳光下的中国航海博物馆,看上去就像一艘正要扬帆起航的大船。它是我国规模最大、等级最高的综合性航海博物馆,以聚焦“航海历史、时代特征、交通特色、上海特点”为展览研究总基调。10月28日,中外学者在这里参观了航海历史、船舶、航海与港口、海事与海上安全、海员、军事航海六大展馆。不少学者表示,通过参观,他们对上海以及长江三角洲城市的发展有了更直观的认识。从郑和下西洋的巨轮复制品,到解放战争时渡江作战使用过的弹孔斑驳的木帆船......“每件藏品背后都有一个故事、一段历史,见证了上海这座城市起源、发展的全过程。”荷兰莱顿大学博士徐冠勉说。第二次走进该博物馆的莱顿大学教授包乐史,购买了两副中国海船绘图集锦扑克牌,莱顿大学现代早期经济史学者卡地亚则买下一个中国古帆船模型。

苏州博物馆把江南城市的过去与当下完美结合在一起。该馆为太平天国忠王李秀成王府遗址,2006年建成新馆,是著名建筑设计师贝聿铭的杰作。展厅设计既符合现代美术馆的采光要求,又有中国传统复壁隔窗的设置。苏州博物馆的馆藏文物共4万余件,要想欣赏全部藏品,需走过条条回廊。10月29日,中外学者兴致勃勃地走进这座著名博物馆,一边聆听专业讲解,一边细细品鉴展品,不知不觉来到回廊尽头,与一座隐蔽的院落相遇。驻足这茅茨覆盖的轩亭、碎石铺满的院落,盎然古意扑面而来。“我仿佛看到了中国古代山水画中的园林,好想在这儿坐上一整天,品茶、聊天,像中国古代文人一样。”包乐史说。“这座博物馆融中西方文化之美于一体,尤其是光线的运用,很巧妙。”国际莱茵河船舶登记协会秘书长塞尔希亚•海恩海克斯登纳说。厚重精美的历代文物令人赞叹,颇有新意的文化创意产品也让大家眼前一亮。法国国家科学中心主任令弗朗索瓦•吉普鲁采购了水墨画式样的记事本,美国海事历史学家林肯•佩恩则买了一叠苏州风景明信片,说要把美带给家人。


河湖古镇 欣赏活态传统文化之美

大部分外国学者是头一次踏上江南的土地。他们迫不及待地想要走进大街小巷,近距离感受江南文化。

无锡是江南文明发源地之一,有着“太湖明珠”的美誉。在太湖生态保护区,学者们了解到无锡生态保护的经验和成果,以及改革开放以来所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巨变。

作为江南六大古镇之一,昆山的周庄拥有深厚的文化蕴涵。周庄建筑以江南民居为主,其中有近百座古宅院第,多建于明清和民国时期。周庄的水巷之上,完好保存着14座建于元、明、清各代的古石桥,是活态的“小桥流水人家”。许多文人墨客到此游历,留下令人叫绝的作品或耐人寻味的故事。

徜徉在古镇,张厅、沈厅、叶楚伧故居、澄虚道院等古迹引人入胜;漫步街头,源丰顺酒作坊、张记铁铺、砖坯艺坊、草编坊等民俗店铺人流如梭,这些都令学者们赞叹不已。坐在摇橹小舟上,于水巷中穿梭,看水面波光粼粼、听船娘吴歌小唱,大家仿佛回到了古老的年代,体味着那时的生活。德国马尔堡菲利普大学教授克里斯丁•克莱施米德说,江南的一切都是新鲜的、美好的,这是一次完美的旅程。


参与表演 难忘亲切相处和真诚交流

因参与此次长江与莱茵河历史文化比较课题研讨,首次来到中国的挪威特隆赫姆大学学者马登•伯恩还在周庄办了一场“中式婚礼”。

《四季周庄》是当地一部呈现江南原生态文化的大型实景演出,由数百位演员在开放的全景式水上舞台上,以本地民俗为特色,用多种艺术手段展现江南水乡人民与水和谐相处的真实生活状态。10月30日晚,中外学者一行观看了《四季周庄》演出,台上台下互动频繁,热闹非凡。“财神爷”走到观众面前抛撒糖果,引得观众席里一片沸腾。华威大学、荷兰莱顿大学教授何安娜将接到的糖果塞进嘴里,露出甜蜜笑容。浓妆艳抹的“周庄媒婆”在观众席里选中了年轻英俊的马登•伯恩,作为即将举办的一场乡村婚礼的“乘龙快婿”。伯恩红着脸,坐上小船去做婚礼准备。当他再次出现时,已头戴中式礼帽、身穿中式礼服、斜披大红花,在舞台上与漂亮的“中国新娘”举行了一场传统的婚礼仪式。

中式传统婚礼喜庆吉祥的气氛感染了在场的每位嘉宾,伯恩的即兴表演更让外国学者们笑成一团,纷纷举起相机记录下这趣味横生的一刻。“这是我第一次看中国婚礼表演,非常热闹,我很喜欢。”德国法兰克福歌德大学教授拉尔夫•班肯笑着说。

一场喜庆的“婚礼”,也为本次中外学者交流活动画上了圆满的句号。“中外学者这样无拘无束地相处,是一种更亲切的文化交流方式。”何安娜说。

一路走来,学者们沉浸在激动与喜悦中。他们表示,这次文化交流活动让人印象深刻,很有获得感。“感谢主办方,让我来到美丽的中国,欣赏了原来只能在书上看到的一切。我尤其喜欢江南的小桥,让人们从水的两端相聚。这次文化交流活动就像一座文化的桥,让相隔万里的我们走到一起。”哈佛大学博士、美国纽约自然历史博物馆学者柯一诺说。

 

 

中国日报网承建 京ICP备13028878号-4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和旅游部国际交流与合作局(港澳台办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