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证中国发展的孟加拉作家——毛杜德夫人访华纪行

2019-03-22 10:07:53

( 中国对外文化交流协会 )


1978年的中国,改革开放刚刚开始,政通人和,万物复苏,各行各业拨乱反正,工厂开始生产,农村尝试包产到户,高考制度恢复。尽管当时中国还不富裕,但整个国家一派生机盎然,人人都沉浸在幸福的憧憬之中。此时此刻,孟加拉国著名作家毛杜德夫人随丈夫参加了孟加拉政府代表团的访华之行,拜会了中国国家领导人。经中国国家领导人特批,在孟加拉代表团结束访问后,毛杜德夫人一人自行留下,就她自己最关心的妇女问题在中国进行了两周的调研采访。从此,她一直关注中国、研究中国,结下了不解的中国情缘。

2013年,经本人申请和中国驻孟加拉使馆推荐,毛杜德夫人作为“东方文化研究计划”学者再次访华,实现了其第三次访华的愿望。我有幸参与了这次访问的接待工作,尽管时至今日访问的细节已经模糊,但访问中毛杜德夫人严谨的治学精神以及对中国的朴素情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毛杜德夫人

一、毛杜德夫人:书香门第,著述丰厚

毛杜德夫人出生于书香门第,全名是哈斯娜·贾斯莫丁·毛杜德。其父贾斯莫丁是孟加拉著名诗人,著作等身,影响很大。其丈夫毛杜德在上世纪80年代末曾任孟加拉总理,是孟加拉著名的政治家。在孟加拉,人们习惯称她为毛杜德夫人,而她本人在日常生活中,特别是在国际交流活动中,更喜欢人们称自己为哈斯娜。

哈斯娜有多重身份,作家是其主要头衔。她酷爱写作,出版了不少著作,参加过爱荷华笔会,编译了孟加拉古诗集,还选编了其父亲的诗歌集。

作为专家学者,她曾在大学教授英文,撰写了《东喜马拉雅文化》《环境和人类》等著作,并曾作为访问学者在美国华盛顿大学艾略特国际关系学院、英国牛津大学伊丽莎白皇后学院等知名大学开展交流研究。

哈斯娜是名副其实的妇女问题专家。孟加拉是发展中国家,经济困难,政治多变,妇女地位和生活状况是国际社会关注的重要方面。从年轻到年长,哈斯娜一直关注和研究妇女问题。《南亚妇女的地位和作用》《妇女在中国》等是哈斯娜的代表作。

作为社会活动家,哈斯娜精力旺盛,积极参与国际和国内的公益事业,努力推动社会发展进步,赢得了多项荣誉。上世纪80年代末到90年代初是哈斯娜社会活动最为频繁的时期,她与孟加拉各界有广泛联系,与多国驻孟加拉使团关系紧密。1987年至1990年,哈斯娜当选为孟加拉国会议员;1990年曾任联合国大会副代表。之后,哈斯娜的社会活动重点转向环境保护和妇女问题,曾获联合国环境保护署环境保护奖、孟加拉杰出妇女奖等多项奖励。

二、三次访华写出三本书

哈斯娜给自己定了一个目标,每次访华后要出版一部著作。哈斯娜先后三次访华,要写三部著作。

《妇女在中国》写于1978年访华之后。这是哈斯娜第一部关于中国的作品。那时哈斯娜30多岁,风华正茂,充满探索热情。哈斯娜是诗人的女儿,是情感丰富的作家,正好赶上中国的特殊年代,面对热情纯朴、干劲冲天的中国人,她深受感染,不由自主地完全融入其中。

当时,孟加拉刚刚独立7年,中国和孟加拉都是发展中国家,贫穷是中孟两国共同面对的问题。哈斯娜带着思考、带着热情,用发展中国家的眼光观察中国、记录中国。这部书采访了中国领导人、妇女联合会成员、女作家、女艺术家和普通妇女,全方位介绍了中国妇女当时的情况,文风质朴、生动、真实,受到社会广泛关注,成为哈斯娜最成功的作品之一。

《32年后重访中国》写于2010年访华之后。光阴似箭,中孟建交35周年之际,哈斯娜主动要求再次访华。此时的中国已经完全改变面貌,从一个贫困落后的国家正在向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迈进。与发达国家某些作家的猎奇心理不一样,哈斯娜的目光聚焦中国的发展成就,赞美之词随处可见,同时对发展中遇到的问题表示理解。在这本书中,哈斯娜试图用白描的方式介绍中国,希望给读者呈现一个中国的概貌。然而,这一想法难度很大,哈斯娜不是经济学家,在华访问的时间并不长,而中国32年的变化是篇大文章。因此,哈斯娜在介绍中国国情时,大段引用中方文献原稿。读者和研究人员在阅读书稿时常能直接读到中方原始资料和重要文献,书中既有中式英语,也有印巴英语。这部书的风格与其第一本书非常不同,这是一部转型期的作品,算得上是哈斯娜从形象思维型作家向学者型作家转变的开端。

《丝绸之路》写于2013年参加“东方文化研究计划”之后,截至笔者撰写此文之时,该书暂未定稿。在2013年访华过程中,哈斯娜多次谈到她的写作构想。她说,丝绸之路是一条和平发展之路,有力地推动了不同信仰、不同文化的交流借鉴和丝绸之路沿线地区的共同发展。哈斯娜希望通过实地考察、专家交流和文献考证,能进一步揭示丝绸之路人文精神,推动重启丝绸之路。这部书与前两部书的风格也会有较大不同,将更加注重考证、推论和文献的引用。哈斯娜来自南盟国家,研究了当地文献,考察过当地丝绸之路遗迹。她希望在新书中提供一批鲜为人知的史料,阐述孟加拉佛教传播对丝绸之路的贡献以及丝绸之路曾经给孟加拉带来的繁荣。哈斯娜说,写作《丝绸之路》的目的在于推动重启丝绸之路,尤其要重启南亚丝绸之路,把中国和孟加拉连接起来,推动孟加拉等南亚国家的共同繁荣。

三、第三次访华纪行:情系丝绸之路

应中国对外文化交流协会邀请,作为“东方文化研究计划”学者,哈斯娜于2013年9月12日至24日对中国进行了第三次访问。这次访问目标非常明确,那就是调研丝绸之路。


毛杜德夫人在博物馆展区

(一)重走丝绸之路

哈斯娜此次访华时已经70岁有余,要重走丝绸之路十分不易。接待方从哈斯娜的年龄、身体状况等多方面考虑,建议安全健康第一,尽可能缩短行程,只去一些交通便利、路途较近、有代表性的地方,如当地专家认为是丝绸之路起点的古城西安、可以了解丝绸之路历史渊源和重要文物的中国国家博物馆等。但哈斯娜坚持在有限的时间内,深入丝绸之路,多考察遗迹,多查找资料,多与专家交流。经多次沟通协商,考察路线选定两条。一是当时的陆地丝绸之路热线:经长城,西安古城,甘肃敦煌的莫高窟、阳关,通往西域的古道;二是茶马古道,包括昆明、大理及通往南亚的驿站遗址。出发之前,哈斯娜做了不少功课,考察通往南亚的茶马古道就是她自己提出来的,接待方为此也做了不少努力。短短12天,哈斯娜先后访问了西安、敦煌、北京、大理、昆明等地,行程数万公里,走访了7个不同类型的博物馆,考察了20多处丝绸之路遗址。


毛杜德夫人和儿子考察莫高窟

(二)对话丝绸之路专家

哈斯娜不顾旅途劳累,每到一地都要提出一些新建议,特别是希望多与专家交流。接待方认为哈斯娜考察任务已经很重,总想减少一些项目。我临时受命参与接待工作,出发前对丝绸之路仅知一点皮毛,一路上十分窘迫,只能一方面尽力协调好当天的考察,另一方面,努力与接待方协商,尽量增加专家交流机会。当时“一带一路”倡议刚刚提出,我国学界正加紧学习研究。有的专家挤出时间与哈斯娜交流,提供了一些有益的建议和研究成果;也有专家因学术活动协调不开,没能赶上会见和交流;还有的专家因研究方向不同,一时很难回答哈斯娜提出的问题。


毛杜德夫人与樊锦诗院长会谈

时任敦煌研究院院长樊锦诗毕生扎根敦煌、研究莫高窟,是国际知名学者。接待部门想方设法安排樊锦诗院长与哈斯娜进行交流对话,但好事多磨,令人期待的高水平对话迟迟难以敲定。哈斯娜停留时间有限,樊院长公务和学术活动又十分繁忙,我们抵达敦煌时,樊锦诗院长还在兰州出差。为此,接待单位临时调整计划,安排哈斯娜先实地考察,包括察看大漠上干涸的河流、参加青年研究人员的聚会、走进遗迹保护人员生活区等。

离开敦煌的时间马上就要到了,工作人员告知,接送樊锦诗院长的车还在往回赶。为节约时间,哈斯娜提前收拾好行李,走进会议室等待。刚刚坐下,窗外传来停车声。樊院长风尘仆仆,还没来得及去办公室,就直接朝着会客室走来。

两位都是知名专家学者,且年龄比较接近,没有客套话,直接进入了交流主题。樊锦诗从丝绸之路的历史渊源、敦煌的研究保护谈到丝绸之路对后世的影响,哈斯娜从孟加拉高僧传播佛教的贡献谈到丝绸之路与南盟国家的交流以及重启丝绸之路对南盟繁荣的意义,近两个小时的会谈瞬间就过去了。两位学者一致认为,丝绸之路是和平之路、发展繁荣之路,不同宗教、不同文化的交流碰撞,推动了人类文明的发展,留下了丰厚灿烂的文化遗产。保护丝绸之路文化遗产、传承丝绸之路文明,有助于世界和平发展繁荣。

(三)寻访天竺国里的孟加拉

途中遇到专家学者,哈斯娜总要询问孟加拉高僧在华传播佛教之事、可惜不少专家学者因研究方向不同,对其具体情况并不是十分了解。孟加拉民族是南亚古老的民族,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但直到1971年,历尽千辛万苦的孟加拉才独立建国。我国多数有关丝绸之路的文献历史久远,没有区分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等地理名称,而统称为天竺国。天竺国高僧沿途传播佛教的故事在我国佛教界广为流传,有的文献还记载了高僧的名字、但很少有人能区分这些高僧具体的天竺国居住地。

出访之前,哈斯娜曾翻阅孟加拉有关文献,数年前,她还寻访过喜马拉雅孟加拉一侧的佛教遗迹。哈斯娜说,孟加拉高僧们为传播佛教克服了令人难以想象的困难,丝绸之路给南盟国家带来了繁荣和发展。途中,哈斯娜不断宣传和介绍孟加拉高僧不畏艰难、翻越喜马拉雅山传播佛教的故事。她还向中国学者说出了孟加拉高僧的名字,但人名根据音译,又经来回翻译,差异很大。

哈斯娜访华一年后,我在网上看到一条消息:中孟联合考古队的中方队员,在喜马拉雅山孟加拉一侧,现场考察孟加拉高僧遗址,了解了早期孟加拉高僧对佛教传播的贡献。这条消息进一步证实了哈斯娜的观点。

(四)探索丝路到尽头

访问马上就要结束时,哈斯娜和儿子阿曼已经登机,即将回到他们的家乡,我坐在机场,心情却久久不能平静。一路上,我从哈斯娜身上学到很多东西,除了知识渊博、反应敏捷外,最令我感动的是哈斯娜勤奋好学、不辞劳苦、入乡随俗的精神。

记得戈壁滩上,哈斯娜一再要求汽车往前、再往前,希望能看到当年丝绸之路上的车毂痕迹。西出阳关,荒无人烟,一望无际,远处风化的烽火台依稀难辨。


毛杜德夫人与遗址区游客交流

返程途中,哈斯娜走进遗址保护工作人员的生活居住区。经过几十年的耕耘,在沙漠中的居住区已经成了一片小小的绿洲。远处的凉棚上挂满了香瓜,脚下菜地里的小白菜、豇豆长势喜人。哈斯娜一边接过工作人员递来的瓜果,一边与他们攀谈,询问保护工作情况。

一条小溪流过戈壁滩,哈斯娜不顾炎炎烈日,快步走到溪水边去寻找。回来时,她一边擦着汗水,一边向我们展示她在溪水边发现的美丽石块,说要带回去,因为这是丝绸之路上的纪念。辛苦了一天,晚上,哈斯娜依然兴致勃勃、精神饱满,与敦煌研究院的年轻人一起庆祝中秋,一起游艺赏月。

最辛苦的路程是云南茶马古道。马帮驮运茶砖、盐巴的泥石山路,山高地险、碎石铺地、行进艰难。沿途考察了几个驿站遗址,哈斯娜还想再往前行。后来,我们走进一个古老的小镇,一个保护修复较为完好的驿站遗址。楼上是马帮客住所,楼下是拴马槽。门外,沿着石阶往山里走,路越来越险,马蹄在石阶上踏出深深印痕,显示出当年的艰辛。哈斯娜坚持要在这样的路上来回亲自体验。


与保护区人员一起找到斑斓的河床石

连续十多天的奔波,每天一个新城镇,早上收拾行李离开,行车赶路,实地考察,访问对话,晚上入住酒店,还要梳理白天的情况,整理记录。这对于一个70多岁、血压和体重偏高的年长女性来说,应当是十分辛苦了。然而直到访问结束,哈斯娜仍精神饱满、劲头十足。她说,如果日程允许,应当去更多的地方,比如新疆盆地或者更远之处。

哈斯娜是孟加拉的上层人士,前两次访华都是高规格接待。现在我们的礼宾制度改革了,接待从简,用餐、住宿都有严格标准。此外,哈斯娜是穆斯林,尽管我们在接待中非常注意尊重宗教习惯,但到了边远地区有时很难做到严格区分。哈斯娜对上述情况均表示理解。

这次访问,哈斯娜的主要目的是写作新书,最关心的是考察和对话。当时,“一带一路”正在酝酿之中,专家对话和史料查询均有一定局限性。今天,“一带一路”研究如日中天,研究成果不断,专家学者辈出。我想,如果哈斯娜推迟到现在重走丝绸之路,一定会有更多学者间的交流对话,也会获得更加满意的访问成果。

四、谦虚的中国问题专家

哈斯娜关注中国几十年,但她一路上总是说,我不是中国问题专家,在书中也多次这样写。这是一种非常谦虚的说法,内敛是亚洲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事实上,哈斯娜的中国研究特色鲜明、贡献很大。

其一,提供了大量关于中国研究的第一手资料。尤其是哈斯娜的第一部书《妇女在中国》,非常细腻、真实。当时,中国正处在急剧变化时期,外界密切关注中国,但了解途径非常有限,流传的关于中国的书籍,多是炒冷饭的转手产品。哈斯娜享受特殊待遇,采访对象从高层到民间都有涉及。作为作家,哈斯娜十分注重访问中的细节描述,各种疑难问题的解答等都非常具体、详尽。哈斯娜的提问非常友善,回答者也推心置腹、质朴真诚。在描述与邓小平同志的会见情景时,哈斯娜原原本本地记录了谈话内容,小平同志平易近人、求真务实的魅力形象跃然纸上。这些内容不仅对外国的中国问题专家是非常珍贵的资料,对于经历过改革开放的中国人来说,也倍感亲切,对中国的历史学家而言,亦是弥足珍贵。孟加拉与印度有着特殊的关系,这部书在印度出版后,引起很大反响。印度前总理甘地阅读了该书,还写了评语。第一版脱销后,立即又印了第二版。

其二,不预设观点,不带偏见,从发展中国家的角度观察中国,客观、真实、可信。现在,中国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但国际上仍有一批人用老眼光看中国,放大发展中的问题、抹黑等情形时常可见。孟加拉与中国虽社会制度不同、宗教文化不同,但发展经济、改善民生、建设繁荣富强国家的愿望是相同的。哈斯娜的目光聚焦中国的发展、民生的改善等主流方面,并时常与孟加拉的国情相比较,提出借鉴交流的建议。在当时的国际环境下,能够看主流、讲真话、实事求是,非常不易,需要十分认真的调研和公正无私的勇气。

其三,妇女问题的研究非常深入,有价值、有分量。妇女问题是世界性问题,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都不同程度地存在。孟加拉是伊斯兰国家,一方面,妇女不平等问题很突出,另一方面,一部分女性参政议政又十分活跃,艺术家、作家贡献突出。哈斯娜的研究不局限在空洞的理论上,常常涉及妇女面临的各种实际问题。哈斯娜现身说法,表示孟加拉妇女取得成功非常不易,社会和家庭关系都要处理好。她本人的家庭负担也很重,如果家庭劳动能够减少,她一定能够写出更多作品。哈斯娜对中国妇女的解放、男女平等、妇女组织的作用、妇女在家庭中的地位,特别是男性在家承担家务等高度赞赏。

其四,有远见,思维超前。2013年哈斯娜访华时,“一带一路”倡议刚刚提出。她的访问计划是在“一带一路”提出之前制定的。哈斯娜关于丝绸之路是和平之路、繁荣之路的观点有远见,很朴素,其重启丝绸之路的构想,特别是重启丝绸之路——茶马古道,把孟加拉、巴基斯坦、印度联系起来,从而加强中国与南亚的联系,带动区域繁荣发展的建议,也正是今天“一带一路”研究和建设的重要目标之一。哈斯娜从中国回去后一直在持续收集文献,研究、补充、提炼、完善。因其学术活动非常繁忙,近两年孟加拉政治动荡,加上丈夫健康不佳、儿子病故等多重原因,哈斯娜的写作计划断断续续,没有赶上如火如荼的“一带一路”研究。据了解,哈斯娜仍在努力,争取早日完成书稿。

 

 

中国日报网承建 京ICP备13028878号-4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和旅游部国际交流与合作局(港澳台办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