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博物院 冯萍莉
国际文化遗产保护修复研究中心
国际文化遗产保护修复研究中心(ICCROM)是在全球范围内推动文化遗产保护,并服务于其成员国的政府间组织(Inter-government Organization,IGO)。中心自1959年成立以来,一直致力于为文化遗产保护领域的机构和专业人员提供专业知识、工具和培训,在国际和政府层面上与当地的文化遗产保护机构和专业人员合作,并且建立和维护由世界各地热爱文化遗产并致力于其保护工作的人员所构成的专业网络。截至2016年1月,ICCROM成员国已包括135个国家。
自然灾害除了威胁公众的生命健康、导致财产损失外,也给物质性和非物质性的文化遗产造成不可磨灭的损失。在1966年佛罗伦萨的水灾中,数以千计的艺术品、古籍和历史建筑受损。以我国为例,数量庞大的不可移动文物正处于开放的露天环境中,即使不考虑地震、洪涝等重大自然灾害,仅气候变化和极端天气导致的文物损伤就不容忽视。除此之外,伴随越来越多的武装冲突和战争的爆发,文化遗产被卷入人为灾难而导致破坏的情况也越发常见。
国际文化遗产保护修复研究中心简介
机构简史
1956年,在新德里举行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九届大会上,通过了建立一个致力于文化遗产保护和修复的政府间组织的提议。在与意大利政府签署协议后,国际文化遗产保护修复研究中心(ICCROM)于1959年在意大利罗马建立,曾在大英博物馆科学研究室任职多年的H J Plenderleith被任命为首位总干事。
国际文化遗产保护修复研究中心建立后,即保持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紧密合作,参与国际活动并协助成员国的文保需求。中心的早期活动包括:尼罗河流域古代墓葬的保护,摩尔达维亚教堂壁画的修复,瓜地马拉、意大利及黑山的地震和洪水灾害后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等。自建立以来,国际文化遗产保护修复研究中心一直非常重视文物保护修复领域内,不同专业人员如科学家、修复专家、考古学家、艺术史专家、策展人、建筑师和城市规划师在内的跨学科合作,在国际会议和研讨会上探索文保的相关问题,形成相关指南、出版物和国际培训项目。第一个培训项目是与罗马大学合作开展的,主题为“历史城镇和建筑的保护”,其后的常规培训项目包括壁画保护(始于1968年),文物材质的科学保护(始于1974年),博物馆藏品的预防性保护(始于1975年)。上世纪八十年代后,除了罗马为中心的活动外,国际项目的数量日益增长,构建成为一个结合技术合作与研究、培训、咨询、人员交流的世界性平台。
组织结构
目前,国际文化遗产保护修复研究中心有两个办事处,分别是位于意大利罗马的总部,以及位于阿联酋沙迦的ICCROM-ATHAR区域保护中心。国际文化遗产保护修复研究中心的总部分为五个主要部门:总干事办公室、遗址部、藏品部、咨讯部和行政管理部,其中遗址部和藏品部作为主要业务部门,侧重不同的保护对象(不可移动和可移动文化遗产)开展保护修复、研究、培训等工作。
主要活动
国际文化遗产保护修复研究中心的主要活动可以分为培训、资讯、研究、合作和宣传五大类。中心近年来的侧重领域主要分为下述五项:
◆ 灾害和风险管理
除了极端天气在世界范围内频率增加外,2011年的世界发展报告也指出全球有15亿人生活在受冲突影响的国家,这些自然灾害和人为事件都可能导致文物遗产的破坏。因此,中心计划了10年的多伙伴合作项目,旨在加强文化遗产的风险管理,其主要活动包括:针对危机时期的文化遗产急救、文化遗产的灾害风险管理、博物馆藏品风险管理和博物馆库房重整项目。
◆ 材料与技术
加强成员国的文物保护能力是中心的重要使命,为此,中心一直致力于材料科技和文保的整合。了解材料的物理、化学特性和腐蚀机理,以及文物保护的相关理论和方法,对于文物保护方面的决策至关重要。近年来,中心除了开展纸质文物、石质文物、木质文物的国际培训外,还在2013年举行“保护科学论坛”。
◆ 世界遗产
作为世界遗产公约的咨询机构,中心利用在世界遗产系统中的相关知识,帮助成员国加强世界遗产的保护和管理。主要活动包括八周的遗产保护培训。
◆ 活态遗产
活态遗产将文化遗产视为社区生活的一部分,加强文化遗产和社区之间的联系,改善文化遗产与人的关系,认识到文化遗产对现代生活的影响,在尊重文化多样性的同时,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致力于探讨文化遗产与社会可持续发展之间的联系。由遗址部负责开展此领域的活动,主要包括:研究和完善“以人为本的文化遗产保护”的理论和方法,开展“以人为本的文化遗产保护:活态遗产”研讨会,并进行宣讲和培训。
◆ 音像藏品(SOIMA)
声音和影像形成了人类记忆的主要组成部分,音像收藏亦可视为记忆和信息的收藏。由于许多收藏此类藏品的机构缺乏相应的技术和资源,随着时间流逝,音像藏品上保存的记忆将会消失。此项目作为2005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拯救濒危音像遗产”呼吁的回应,中心在过去十年中开展多次培训项目,旨在加强包括博物馆、图书馆、档案馆在内的机构对音像藏品的保护能力,提高藏品的可访问性。
此外,国际文化遗产保护修复研究中心每两年举行一次成员国大会,对中心的政策、活动计划和预算、理事会成员和总干事的任命等进行讨论。2015年11月举行的第29届成员国大会,共有134个会员国参加。
博物馆预防性保护
获“艺术专业与管理人才国际交流项目”的资助,我于2016年9月15日至12月13日前往位于意大利罗马的国际文化遗产保护修复研究中心总部进行实习交流。在此期间,我跟随藏品部主任Catherine Antomarchi女士的指引,参与到藏品部的工作中。
藏品部位于罗马总部的3楼,除藏品部主任Catherine Antomarchi女士和两位行政助理之外,藏品部还有2位项目专员和1位保护研究专员,分别负责不同的项目。Catherine Antomarchi主要负责库房重整项目、博物馆预防性保护和藏品风险管理,项目专员Katriina Simil 主要负责Collasia项目,项目专员Aparna Tandon主要负责灾害风险管理和文化遗产的急救,保护研究专员Alison Heritage博士则正在进行一项关于科学研究和文保实践之间转化的课题。在实习期间,我主要参与的是Catherine Antomarchi负责的库房重整和预防性保护项目,除此外也尽力参与和支持其他的项目,包括Alison Heritage博士课题的联络工作,Collasia培训课程的准备工作等。
“库房重整(Re-org)”项目是我在罗马时投入了大量精力的一个项目。从2007年起,ICCROM和UNESCO合作启动一个为期三年的项目,该项目主要关注发展中国家濒危文物的预防性保护,其目标旨在提升博物馆相关技能并提供分析博物馆库房登记和管理系统的工具。为了解国际上博物馆的库房现状,ICCROM在2011年时在其官方网站上开展了为期3个月的网络调查。该调查得到来自全球136个国家的1490名参与者的支持。
从2011年国际博物馆库房调查的结果来看,全球博物馆库房的普遍状况不容乐观,积压的未登录藏品、库房空间不足、过于拥挤的藏品柜架、不能提供足够有效保护的建筑物等等,都有可能导致博物馆藏品的受损。为解决此问题,ICCROM的Ga l de Guichen根据自己在博物馆的工作经验,和一个由15位国际博物馆专家组成的小组一起研发出“库房重整(Re-Org)”的理论和工具。此后,在进行“库房重整”的多次培训和实践后,根据不同国家、不同机构的库房管理人员的实践反馈,ICCROM决定对“库房重整(Re-Org)”进行修订。我在实习工作中,与ICCROM的Ga l de Guichen、Catherine Antomarchi,以及加拿大文物研究所的Lambert Simon一起,对“库房重整”项目中“博物馆库房自评工具”进行了讨论和修订,并将最新版的“博物馆库房自评工具”翻译成中文。
除此外,我参与的另一个项目是博物馆预防性保护。从19世纪人们开始模糊意识到文物的保护不同于日常物品的维护之时起,已经过去了一个多世纪。在此期间,除文物保护基础科学研究逐渐深入、产生大量关于不同文物材质损害机理方面的研究之外,预防性保护的理念也得到长足的发展。为了澄清预防性保护的相关术语的定义,避免误用、混用,2008年国际博物馆协会下属的藏品保护委员会(ICOM-CC)在新德里举行第十五届学术会议,在会议中讨论并通过了“预防性保护”这一专业术语的定义:“以避免和最小化文物未来病害为目的,在单个或一组文物的周遭环境中执行的、不改变文物本体材质和结构的所有非直接的措施和手段”①,其相关内容作为第7号决议在2010年上海举行的第25届国际博协大会中通过②。
ICCROM从上世纪九十年代起即开始在博物馆推行预防性保护的方法,该方法帮助博物馆从业人员从发现问题、收集信息开始,一步步指导博物馆工作人员完成预防性保护的实践。该方法具有很高的操作性,在当时获得了巨大成功。与此同时,上世纪末、此世纪初,风险管理的理念开始在文物保护领域流行。通过风险管理的方法,可以量化藏品的风险—即藏品未来可能发生的损失之大小,帮助进行预防性保护的决策,将有限的资源投入到最紧急的风险之中。为补充旧方法之不足,将风险管理的理论与预防性保护的实践相结合,ICCROM正与国际专家协同合作,对旧有实践方法进行修正。在罗马工作期间,我参与了此项目新实践操作文本的修订工作。因项目仍在进行之中,尚未完稿。
他山之石
“库房重整”(Re-Org)
博物馆藏品的预防性保护是文物保护领域的重要议题。国际博协及其下属的藏品保护委员会明确指出,包括藏品的登记、保管、拿取、包装、运输、安防、环境管理、应急相应、员工培训、公众认知和法律合规等在内的问题,均属于博物馆藏品预防性保护的范畴。作为存放了博物馆绝大部分藏品的场所,博物馆藏品库房管理作为预防性保护的一部分,至关重要。
为改善全球博物馆库房现状,避免因库房管理不善而导致文物的受损,改善库房布局并提高藏品的流通效率,ICCROM的“库房重整(Re-Org)”项目将库房细分为四部分的内容进行分析,包括:管理、建筑和空间、藏品、柜架和小装置。
从“库房重整”基本流程图中可知,该项目从了解所属博物馆的库房现状开始。“博物馆库房自评工具”作为步骤1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帮助博物馆的相关人员评估所属库房的现状,并有效识别当前库房的不足之处。就目前来看,不同博物馆的库房现状差异巨大,我国也是如此。一些小型的文物收藏机构由于人力、物力和财力的缺乏,文物的存放条件并不理想。“库房重整(Re-Org)”可以帮助这些条件有限的文博机构,利用现有的资源为文物提供一个更佳的环境。对于文物保存情况较好的文博机构而言,也可使用“博物馆库房自评工具”查找目前工作的薄弱环节。
灾害应对中的社交网络应用:Crowdmap
近年来,全球范围内自然灾害发生的频率越来越高。世界经济论坛2008年的一项研究显示,自然灾害从1980年的150次/年,跃升至2007年的450次/年①。2012年的记录下降到310次,但仍然是1980的两倍以上。自然灾害除了威胁公众的生命健康、导致财产损失外,也给物质性和非物质性的文化遗产造成不可磨灭的损失。在1966年佛罗伦萨的水灾中,数以千计的艺术品、古籍和历史建筑受损。以我国为例,数量庞大的不可移动文物正处于开放的露天环境中,即使不考虑地震、洪涝等重大自然灾害,仅气候变化和极端天气导致的文物损伤就不容忽视。除此之外,伴随越来越多的武装冲突和战争的爆发,文化遗产被卷入人为灾难而导致破坏的情况也越发常见。
从上世纪六十年代的佛罗伦萨水灾起,ICCROM就一直努力抢救和保护处于灾害风险中的文化遗产,并为受灾当地提供帮助和支持。2016年8月24日下午3时许,一场里氏6 2级的地震袭击了意大利中部,至少导致了296人的死亡。在人们忙于在废墟中拯救生命和财物的同时,在意大利的拉齐奥、翁布里亚、马尔凯和阿布鲁佐地区有数以百计的文化遗产因地震受损。据报道,地震波及区中有293处历史遗迹受到影响,其中超过50处受到严重损害。地震发生后,国际文化遗产保护修复研究中心积极与意大利当局联系,为地震区提供文化遗产保护方面的技术支持,包括风险制图、灾害后需求分析以及实地志愿者培训。
在文化遗产减灾领域,近年来ICCROM开始使用Crowdmap汇合受灾当地的公众的力量,记录受灾文化遗产的状态,帮助分析救援需求。
1、Crowdmap简介
◆ 什么是Crowdmap?
Crowdmap是Ushahidi公司开发的一款基于“众包”(crowdsource)概念的免费地图平台。众包,指将某一任务以自愿的形式外包给非特定的大众网络的形式。在Crowdmap的平台上,可以基于某一特定问题建立相关地图,将大众所提供的信息显示在地图上。
在文化遗产减灾领域,Crowdmap可以用于搜集在某一特定灾害中受损的、地处不同区域的文化遗产受损情况,以及当地的救援现状,帮助分析和配置救援资源。
◆ Crowdmap如何工作?
地图管理者可以使用该平台建立关注特定问题的地图,并设定hashtag(主题标签),Crowdmap能够获取包含特定hashtag(主题标签)的内容。信息提供者也可以通过网站、短信、智能手机app或email方式发送相关报告,在验证后,提交内容将会在地图上显示出来。
◆ Crowdmap需要公众提供的信息?
以最近意大利地震为例,必填信息包括:受损地点名称、位置、受损程度和简要说明;选填信息包括:相关新闻来源、上传拍摄照片或视频。
◆ Crowdmap的主要优势?
① 将普罗大众转化为信息的提供者。地震、洪水等自然灾害的影响区域面积大,而文化遗产的分布通常较为分散。以我国为例,不可移动文物通常分布较为分散,而地区文管所的人力资源极为有限。使用众包方式、发动公众提供信息,可以有效提高信息获取的效率和信息的覆盖面,有助于更快了解各地区的受灾情况,提高救灾资源的分配和整合效率。
② 平台支持多种信息提交方式,操作简单快捷。若不想下载Crowdmap app或登录网页提交报告,提交者也可使用社交网络,例如写一条twitter并使用该crowdmap的hashtag(主题标签),平台系统就能够自动识别该特定hashtag(主题标签),相关内容也会被Crowdmap搜集汇总。在被验证后,显示在该地图上。
2、Crowdmap在文化遗产减灾领域的应用
2015年4月25日尼泊尔发生8 1级地震后,为帮助搜集地震灾区文化遗产的相关信息,ICCROM和ICOMOS-ICORP、ICOM-DRTF(the Disaster Relief Task Force of the International Council of Museums)等多家机构合作,启动Kathmandu Cultural Emergency Crowdmap项目。
ICCROM在建立该地图后,与当地政府、文保机构和志愿者合作,推广该项目的hashtag(主题标签)#heritagedamagenepal 和#culturedamagenepal,并很快收到当地群众的支持。地图管理者在验证公众提交的报告后,有选择的将其显示在地图上。公众可以通过在线方式访问该地图,了解受灾信息;而对于文保人员来说,公众提供的大量实地报告,不仅帮助他们了解文化遗产的受损情况,报告中的照片也通常包含了救灾人员、救灾措施等信息,有助于制定应急救援现场的需求分析。尼泊尔地震发生后仅二十余天就能够完成受灾文化遗产概览报告,不得不归功于提供信息的公众、验证信息的Crowdmap管理者以及Crowdmap平台。
Crowdmap作为信息获取的工具,其使用的根本目的是为了对可移动和不可移动文物实施更好的保护,在我国不可移动文物保护方面的应用前景是广阔的。我国幅员辽阔、不可移动文物的分布较为分散,考虑到文物管理和保护人员的相对不足,将公众变为文物部门的眼睛,不仅在灾害发生时可以更快、更广的获取信息,即便在未发生灾害时,也可以帮助防范和记录文物的损毁状况。